与才华妥协,与自我和解¶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我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
这是一个自大狂妄的小孩认识真正的自己的故事。
今天莫名其妙和别人谈了这部作品。
父亲和儿子都是男娘。
猎奇作罢了。
剧情有点模糊了,大概这样。
有一个人原本喜欢在服装设计领域内无所不能,却因为是工作狂,没有闲暇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兴趣来搭理自己的母亲。
最后他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那个他认为是软弱无能,没有主见,低声下气,想过度干涉自己但是实际上只是关心自己的父亲。
“才华的衣服又是想为了谁而作呢?”
为什么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创作?
为什么自己的艺术不能为自己而作?
他并不喜欢这个在自己面前低声下气讨好自己的父亲。
但他也只能望见母亲的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背影。
母亲大人太过光鲜亮丽,自己的创意无法吸引遥不可及的母爱,青春期叛逆的他也难以察觉父亲话里的真意。
叛逆的少年遇上了才华横溢的同辈和竞争对象,在与艾斯特日日夜夜的交谈和磨合里,他第一次萌生了对除自己以外的人依赖的想法。
这不止是艺术上对同伴设计的信任,更是伟大的自我妥协。他终于发现创作还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为自己传达情意。
同伴作品可感的平庸而毫无希望获奖,他却接受了她的设计,这是他第一次为他人灌入心意缝纫衣服。
自己的平庸如此,他向艺术之神祈祷,卑微的求道者无微不至的技艺里,展现的是自己的爱与骄傲。
他拙于表达,只是因为人生中第一次全身心感受自己正将步入的境界,孤身一人的狭小房间里只有自己与父亲和解的梦与和挚爱之人的一针一线的隔空对话。
一个天才看到了他的银丝断发的狼狈与卑微而骄傲的作品,本是如此平庸的设计,在银丝断发的他出现之时,艺术之神似乎又化身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形态。
天才也不知道当时的眼泪,是为了艺术之神,还是卑微的少年。
最后两人喜结连理,一起走向了服装设计行业,携手创办二人的作坊。
其实比起游星,我更能和才华共感一点。
游星的才能毕竟在那里,而且基本完美的人性虽然让人向往,但毕竟难以企及,不过这也更凸显游星久经磨难本性不改的人格魅力就是了。
才华的自卑感是全线最初最惊艳我的,才华讲述着老师和她母亲露娜对他的才华没有太多的关心,只叫他日月积累。
但他自身深受熏陶,意难平,不甘平凡,然后八音盒响起,他的心理是:“所以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啊。”
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令人动容。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游星是不改的天才,反而才华才是成长最大的那个,挣扎着“等待才华绽放的那一天”,共鸣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近月2可能饱受诟病,但是少点浮躁还是能发现里面真正令人驻足的闪光点。
博尔赫斯曾说:“任何命运,无论多么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
直到玩完游戏两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渴望,自己像才华一样,在大彻大悟自己是谁的那个瞬间: